
如何將《佛說阿彌陀經》落實到行法?
【問】:
上週講《阿彌陀經》的時候,講到【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您講的時候是說壽命是指智慧生起的運用,每一次的運用就是彼佛壽命。然後再講到「劫」的時候,說到劫不光是時間上的,也可以是空間上,它包容一切法,時間上講的是無量微細的。然後把兩個合在一起叫做阿彌陀佛。
下面又講到「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提到跟前面的「今現在說法」意思是一樣的,就是說從圓教的角度講是今現在說法,但是從別教就是於今十劫。我想確認一下我理解的對不對。
提到說當下契入這個模式,今天講課的時候您也提到「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就是說在菩薩行法中一心清淨無所住,行法精進無所住,就是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還說到無所障礙的問題。這些東西合在一起我就有些混亂了,我理解,身心覺知在一切法中生起覺知思惟智慧,它其實是我們生命本具的,所以是無所障礙的。
總之還是不知道當下契入這個模式是什麼,但今天聽完課的感覺就是,要以一心清淨無所住,行法精進無所住這樣的模式去契入。
【答】:
總的來說是沒錯的,但要注意大乘經典裡講到「過去」、「現在」、「未來」的問題。您會發現佛陀給所有的行者授記都是「未來」,不管未來多遠都是未來。為什麼?因為「未來」是成就地,並且從現在到未來是有一個過程,是用來鑒別種性距離的。
關於「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及「今現在說法」,「今現在說法」的前提是先要有「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即先要明確這個種性模式,然後是「今現在說法」。假如從結果上來講,「今現在說法」的意思代表我們現在的身心覺知一切法已經就是阿彌陀佛在說法。但是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成就「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這個種性,所以只能在聞法模式上說,「今現在說法」就是我的一切法。
【問】:
您的意思是說我們首先要達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那個種性,然後纔是今現在說法,還是說我見到了阿彌陀佛,就是極樂世界。
【答】:
我給你補充一下。你剛才講的這裡面中間差一個東西,比方說,我明確了什麼叫做「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這個種性我是知道的,行法模式也是知道的,即依於四智法的正知見、正思惟等等,對不對?
然後「今現在說法」的處所我也知道了,就是我目前身心覺知的一切法。那麼這個種性與這一切法之間,怎樣纔是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呢?需要有一個「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就是你要在這個種性上生起「十劫」的行法,這個時候「今現在說法」就能呈現,這個過程本身是一個呈現。
【問】:
這個十劫就是那個行法,行法生起的次第。您有說過「劫」也表示行法的次第,一個次第就是一劫,就是說我知道身心覺知的一切法,也知道我離那個種性還差多遠,所以必須要有這個實際的修法過程,然後纔可以走到後面的「今現在說法」。
【答】:才能得到阿彌陀如來「今現在說法」。
【問】:若生起內在覺知的般若智慧,當下就現前阿彌陀佛說法。
【答】:
沒錯;如果能夠生起內在覺知的行法,般若智慧生起;這個生起有一個呈現形式,這個呈現形式就是「今現在說法」,即阿彌陀佛的呈現。假如這個行法沒有生起,當然就不呈現。所以有一個過程。
經典中佛陀授記都是講未來成就,並不是講在世間,如果我們真的能活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就可以等到彌勒菩薩來,這樣理解就冤枉了。因為屆時我們見到彌勒菩薩,或者釋迦牟尼佛的時候,他們還會告訴我們,再等五十六億年。因為這是一個過程,是沒有終點的,它不是終點形式的,不是定法的。
比如「孝順」這個詞,什麼叫「孝順」?「孝順」是指行使孝順的過程,是沒有終點的。只要父母在,只要長輩在,孝順是永遠的。只知道「孝順」這個名詞,但是沒有一個孝順的過程,「孝順」這件事情是不能現前的。
【問】:
就是說一定要有行法,但是內在覺知的模式,想要到達師兄說的,如果我們已經有了那個內在覺知,就是那個覺知模式的本身也是需要一個過程嗎?
【答】:
就是說,假如我們已經知道內在覺知模式的行法,然後在這個行法模式上進行反復訓練,通過訓練的過程才能知道我們這樣的思惟,這樣的知見是真的靠近般若智慧的生起。當我們真能把佛所講的落實到自己的行法中,真能生起行法,這個過程叫「諸佛現前」。所以最初的訓練有可能會出現偏差,但是沒關係,大家都有這麼一個過程,像學走路一樣。但行法一旦建立起來,就是諸佛現前。
內在覺知行法建立的同時,妄想型的、總相型的行法都要去掉。不要指望成就哪天就來了,這個哪天就來了意味著中間的行法過程是沒有的。
《華嚴經》等覺位的《如來壽量品》才一兩百字,很短,只講了十個位次。從我們現在的娑婆世界到普賢菩薩法界一共講了十個佛國土,而其中第一個就是阿彌陀如來的極樂淨土。因此就知道了,從娑婆世界必須要經歷阿彌陀如來的極樂淨土才能到達最終的普賢菩薩法界。
所以為什麼《佛說阿彌陀經》上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為什麼不是恆河沙劫?因為太遠了,就我們目前的種性,不太容易達到。但是,建立「十劫」的智慧模式還是比較容易的。內在覺知模式行法之後,就是道種智成就。但是從聞法模式轉過來是最關鍵的,只要轉過來就是「十劫」。
轉過來之後的「十劫」到底是什麼?就是內在覺知要落實到行法上,落實到我們五蘊身一切法當中。這是講如何運作的,這個過程建立起來就是「十劫」。
因為大乘經典的解讀,會和自己當前的很多知見不一致,所以才會有修法。這部分最容易轉成權教模式,因為認為現在沒有,所以那個地方有。現在要把這種理念轉回過來。
大乘行法的「大」指的就是心法,就是智慧法。我們以前介紹過「大身」和「小身」,「小身」是指五蘊身,「大身」就是指心法成就。
《華嚴經》即使到如來地,《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在六十華嚴裡面也叫小相品,叫做《如來小相品》,為什麼?就是在化身世間有形象的,這些靠五蘊身、靠身所成就的都是小相品。大乘行法一定要靠心法成就,心法成就沒有障礙。剛才講到的到十方國無有障礙,講的就是心法成就,即智慧法成就。
如果不能生起覺知模式的行法,心法成就是沒有辦法到達的。就好像我們在世間要找一個叫「無上正覺」的實物,抓到牠喫下去,然後我們就有無上正覺了,這是不存在的。